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奢华和精致堪称空前。船上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图书馆、升降机和一个壁球室。头等舱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细的木质镶板装饰,配有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各种高级装饰,并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阳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馆为头等舱乘客提供各种高级点心。
二等舱甚至是三等舱的居住环境和休息室都同样高档,甚至可以和当时许多客轮的头等舱相比。三台电梯专门为头等舱乘客服务;作为革新,二等舱乘客也有一台电梯使用。据赵旻晟得到的,来自泰坦尼克号的面包师比格斯回忆说:“……再不会有像她那样的船了。我曾经在奥林匹克号、庄严号、伊丽莎白王后号……上工作过。它们都比不上泰坦尼克号。……不错,就像奥林匹克号一样,不过豪华得多。比方大餐厅,奥林匹克号甚至连地毯都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地毯则厚得可以没过膝盖……然后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动。还有那些护墙板……他们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号却把全部力量放在营建一个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她的确是一艘了不起的船……,”
比格斯说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号使得所有建造与设计她的人都受到诱惑。这种诱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后,越来越脍炙人口。用《造船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对头等舱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机;作为一种革新,她给二等舱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机。不过,三等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
船上最为奢华之处是头等舱的大楼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配有橡木镶板以及镀金栏杆的大楼梯一直延伸到E层甲板,顶部是由熟铁支架支撑的玻璃穹顶,使自然光洒满大楼梯。楼梯顶部的墙上镶有一盏钟,钟两侧雕刻着象征高贵和荣誉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烟囱之间还有一个相对朴素的类似楼梯。当年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老版电影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不进水的)隔舱防止她沉没。奇怪的是,这些水密隔舱并没有延伸得很高。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间的八道墙则只设到了低一层的E甲板。虽然如此,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
说实话,当最终的剧本出炉,赵旻晟审阅过一番之后,也觉得剧本中关于这艘船的整体描述太多了,这简直已经不是剧本,而是关于《泰坦尼克》的专题论文了!有心做一袭删改,又有点心疼,最后还是原样送给了环球公司——即使他们不喜欢看到这样的内容,应该也可以在具体的拍摄中去除掉,这样伤脑筋的工作还是交给他们吧。不但是这份列举详尽的剧本,他甚至连通肯•马歇尔先生给他寄来的信件和草图也一并送给了环球的人!
事实和他想象的一样。环球方面的人对他这份特别的剧本也很是头疼,虽然很佩服他为这部电影下的功夫,而且也觉得这样详细的资料在将来的拍摄中一定能够用得上,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这些东西写到剧本里面吧?如果他真的愿意为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问题而担心的话,他大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例如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来解决这个问题嘛,这……这算怎么回事吗?难道把这些东西也要交给演员,让他们除了台词和表演动作之外,连这些内容也要掌握吗?别开玩笑了!
最后,环球的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主意,让人把这份剧本重新抄写了一次,所有关于船上细节部分的描写都给删除掉,把这些内容单独打印出来,交给导演组的人来使用,这样一来,总算免除了剧本太厚重带来的问题。
在演员的遴选上,环球充分考虑了赵旻晟的建议,除了在国内大范围的寻找合适的英国籍演员之外,触角还伸到了澳大利亚和英国本土,希望得到更多的同意,参与到这部影片的制作中来。
本来,作为一部这样大投资的影片是不用担心演员的问题的,但是事实却是,因为这部戏中塑造的是一群人的形象,没有什么人算得上是绝对的主演,所以,很多人在戏里面的镜头或者台词都不是很多,例如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只有一开始的宣布启航和最后时刻的无奈,痛苦,即使是有演技高超的老戏骨来出演,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别人注意的地方——戏份实在是太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