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队紧跟着,人人一根麻绳跟上去绑俘虏。
一根绳上绑个三四人,这三四人就决计跑不了了。
城中,有黄巾溃兵藏逃各处,义军大举入城搜捕逃兵,搜寻黄巾粮草所在,到处忙的一锅粥一般。
刘备于城破后入城,直接奔向黄巾粮草仓库。
黄巾粮草都在城中官仓旧地放着,来时,官仓之外,地上散落着不少粮食袋子,袋子口开了,撒了满地粮食。
看来黄巾兵败之时,有部分溃兵来抢粮食了,幸好是黄巾败的快,溃兵未能大肆劫掠。
推开半掩的官仓大门,刘备踏入仓中,仓中堆有半仓的粮食。
城破在半午之时,临近中午,城中大致安定下来。
李孟羲这才入城去。
走近城门时,碰到从城中有一队队垂头丧气的俘虏被压着从城里走出来。
到城楼下,李孟羲抬头往上看了一眼,又低头扫了一眼城门左近满地的落石和箭支,箭支在城门前这一块,跟杂草一样密集。
其中有的箭杆,可能是火箭,这会儿箭杆烧的黑乎乎的,依然在冒烟。
城门处气味有些难闻,一地都是恶心的金汁,李孟羲皱了皱眉头,走进城去。
走入城门洞中,城门洞两边乱七八糟的都是石头树桩之类的,这些东西吸引了李孟羲的目光。
石头肯定不会是攻城士们给费力抬过来的,而是早就在这里了。
难怪攻城的时候,攻城椎破门进来之后,会卡了好长一段时间一动不动,想来,是被城门中的障碍物给挡住了。
城门洞不长,没走一段,李孟羲便出了城门洞,外面光线一亮,李孟羲不由抬头去看。
突然看见,走出城门洞以后,前边竟然还有一圈城墙和城门,李孟羲一下就站住了。
他看了看前边城门,又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城门洞和头顶的城楼,再转过头,目光扫过周围一圈的低矮城墙,(……瓮城!)李孟羲忽然惊起,这里竟然有一个瓮城!而且,战前根本没注意到这点。
有瓮城在,瓮城附近死伤肯定会多,李孟羲打眼去看,他看到,小小的瓮城包夹的范围之中,如若是采石场,满地石头一个挨一个,满是大大小小的落石,于落石之中,箭支比前城门处落的还要密集。
在落石和箭支丛中,伏尸着的义军甲士一眼望去,少说二三十人,正有担架兵搬开落石,把死人给放到担架抬走。
眼见有一人,被落石埋在其中,扒出来的时候,其满脸血迹,头上还有白色的东西嘀嗒出来,李孟羲往死人脸上一看,眉头直跳,幸好没带弟弟过来,战后收拢尸体,太血淋淋了,小孩子看多了血腥不好。
第二道城门前,也就是瓮城城门前,一辆破损严重的攻城椎停在一边,轮子都歪了。
走过去看了一下,轮子被砸坏了。
有瓮城,破门的攻城队应该带梯子的,看瓮城城墙不高,很低矮,若有梯子,岂不很容易爬上去的。可是李孟羲想了一下,好像破门队没带梯子,一架没带。他后知后觉的想起,此次攻城战,疏忽太大了。
入城,城中到处起火,走来走去的都是人,李孟羲茫然的往四周看了一圈。
身后,跟李孟羲一块来的刘备的亲兵提醒,“军师,主公在那。”
循着亲兵手指,李孟羲在城中处,隔着建筑物,隐约是看到了有一角旗帜飘扬。
那么高的旗帜,大概率是刘备的帅旗了。
要不怎么说,人走哪,旗帜得跟哪,旗帜有标识和联络作用,这会儿满城都是事端,到处都是人找刘备,若是没有个旗帜,众人到哪去找刘备,找不到人,事务全都耽误了。
耽误了事,后果有大有小。
往大了想,万一哪个小兵看到粮仓着火了,想赶紧找人救火,可是此小兵又没权调动足够人手,只能去找刘备。
可小兵也找不到刘备在哪,满城焦急乱转,迟迟找不到人。
这下好了,耽误许久,粮仓早被烧空了。
一座城的粮仓,满仓粮草,有多重要。
就因为没有旗帜,联络不顺畅,就是巨大的损失。
李孟羲穿过七拐八折的街道,直接去找刘备。
找到一处像是官衙的建筑,到官衙外,李孟羲抬头看,看到刘备的亲兵旗手,竟然爬上了墙,把沉重的旗杆立到了墙头上。
李孟羲不由抬头多看了两眼。
这肯定是刘备的主意。
没想到啊,刘备也能思虑严谨,考虑到了城中不比营中的城中有房屋阻挡,旗帜被遮挡,难以看见,所以把旗帜竖在墙头高处,好让满城知晓。
李孟羲再一想,刚在城门那里往城中看,只能看到一个旗角,若是旗帜没放在墙头,可不就看不到了吗。
又学到了一点。
此可为永例,专为破城之后之加强联络法。
入官衙,见人流匆匆,不少人出入,可见,正如所想,城破之后,事务繁杂,不少人来找刘备。
李孟羲循着人流去找,找到了粮仓前。
李孟羲瞅见刘备身边围了一堆人,正忙的不行,略一思索,李孟羲索性站在一边不上前去。
事情若分个轻重缓急,众军士来找,自然是急事,急事优先。
李孟羲往那一站就是许久,直到刘备身前人群散去,李孟羲上前。
走过去,刘备看到李孟羲,直接就说,“里边都是粮草。”
奥,粮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