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衿本就富有,再不纳粮当差,岂不是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必须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义务!
朕此番要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
彻底杜绝他们借此营私不法!”
既然决定要大刀阔斧的改革,那就对准最顽固、最激烈最腐朽的地方下手!
连宗室皇族的“自家人”楚宣都狠得下心,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不破不立,不变则亡!
这些绅衿或合法或非法的权利,已经造成百姓平民与绅衿的对立,他们的不法行为,同朝廷的法令和权力也发生冲突。
他们腐蚀各级官员,是产生吏治败坏的一种重要社会因素。
作为朝廷要保持它的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正常统治的稳定,就必须与不法绅衿作斗争。
但是这些绅衿层层勾结,很难彻底根治,很多时候即便作为帝王们也难以下定决心和那么多的绅衿站在对立面。
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最后国库空虚!
“这.....”
书写圣旨的御史大夫双手都在颤抖,他觉得自己现在写下的东西,绝对会被记入历史,因为这些内容许多实在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遭。
要知道历代王朝的根本,统治的基本盘,都是这些绅衿地主阶级!
损害他们的利益,一个弄不好就是自己砍自己,会出大乱子的!
其实楚宣的这道政策其实很好理解,可以概括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官绅指的是官吏和绅士。官吏就是官员,是为朝廷工作人员的总称。绅士也叫士绅,指的是地方有势力的地主或退职官僚。
何为“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称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意思是官绅也必须缴纳赋税,说白了就是废除官绅的免税特权。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什么所有人脑袋削个尖都想要考取功名,就是因为考取了功名就成了官绅,官绅可以享受免徭役赋税制度。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个固有的王朝体系中考取功名者,可以免徭役赋税的制度!
就是说,这些真正有钱的官绅不负担国家财政,全由穷苦百姓承担,从而使税收有限,国库空虚。这正是大周五百多年后财政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
因此,楚宣才要出台此政策改善税收结构,让官绅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官绅纳税好理解,而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却稍有复杂。
中原几千年的王朝统治,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特权阶层,比如皇室、贵戚,还有文官武将,他们都享有普通人所无法趋及的优渥。
由于“独尊儒术”成了统治者的治国法定,儒士的地位也突然提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是只考中个秀才,好歹也是功名在身,就会享有不少特权。
在政治上,见了县太爷不用下跪,只是作个揖行了,所以有人把秀才叫长揖秀才;更大的实惠是经济上,有了功名之后,一是不用交纳皇粮国税,二是不用承担各种杂项差徭(就是不用参加义务劳动)。
正是这些对读书人和官绅延续了千年的福利政策,让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并大肆利用,楚宣看出了其对朝政、对民生的损害,所以决心要革除其弊端。所以,他才将读书人与官绅归为一类,进行治理的。
一出手,就是直接废除这些人所有的特权!
而且这“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实际上断了官绅的财路,因为不但官绅不用当差纳粮,包括他们的老婆孩子、家奴侍女也不用,甚至挂靠在他家的土地也不用缴税。
就是说即使不是官绅,只要把土地甚至自己挂靠在官绅名下,也不用当差纳粮了。
当然,这不是白挂的,需要向官绅缴纳一笔费用,虽然费用远低于朝廷税收,但却肥了官绅,只挂个名就让官绅赚得盆满钵满。
富官绅穷皇帝,这样的局面在愈演愈烈,以至于最后让皇帝一贫如洗,没钱治河、没钱赈灾、没钱打仗!
这还得了!
之前楚宣通过抄家等手段从各大世家门阀捞银子,现在他要直接从根本的制度上断绝官绅阶级的特权,将财富集中于朝廷手中!
普通的读书人和士子只是顺带的对象,也是为了防止出现新的世家门阀和官绅阶级,从制度上根除。
当然本质上,对于读书人,和自诩为士子的世家门阀,楚宣并没有什么偏见。
但同样,也不会觉得读书人就是高人一等,不会和大多数人对读书人对士子抱有莫名的滤镜和光环。
毕竟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所谓的读书人,也就是普通人罢了,甚至因为多读了书,反动和作恶起来,危害更大!
“陛下,读书人向来都是自命不凡之辈,若是取消他们的特权,恐怕会引起他们极度不满....日后变弄是非,抹黑陛下啊...”有大臣隐晦提及道。
远的不说,就是这江南诸州之地,文风盎然,读书人甚多,可是如此多的读书人、士子为的是什么才读书?难道真的是为了向圣人学习?真的是为了兴趣爱好?
怎么可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