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原意是指初生的荻与芦,也就是河边的芦苇,古时也指身份低微的人。
诗经中有《蒹葭》一篇,现代人一部分人解释,是诗人爱慕别人而不得,表述相思之情。
也有人解释,是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悲苦之情。
到底是哪种解释正确,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对着千年前那个叫做蒹葭的巫女,有着一丝爱慕。
我也知道,我已经成为代表着她理想的那个人:聪明,善解人意,具有反抗精神。
当我看到满地的阳光,我想到了“光明”这个词,它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正义,我也有一点喜欢它了。
我离开了槐树湾,在那些茅草旁,看到了等候在那里的师傅和大师伯,还有地上的一盏灯笼。
师傅将珏玉递给我,我挂在胸前,我们一起往道士湾走去。
路上,我将蒹葭的故事,讲述给师傅他们,他们只是听着,也没有多问。
生活还在继续。
我知道只要接触到小扳指,启动口诀,就能将现实中的东西带入梦境。
而我,已经有了点睛笔和尸油,顺利带入梦境,也进入庄子画像中,得到了那些古卷。
其中也包括蒹葭的绢帛,以前我和师傅一直以为隐玄地的存在,是祖师爷从古卷上得知的,如今看来,应该是这个绢帛。
当我刻苦理解那三篇庄子的古卷著作,准备应对艮组织的到来时,我最害怕发生的事情,还是来到了。
师傅不行了。
我原以为师傅会如同故事书中那样,为了道义,悲壮的死去。
但是现实却悄无声息,死亡已经慢慢降临了。
我们回到道士湾不久的一天早上,那时我刚从梦境中出来,天也刚刚亮。
以往的时候,因为师傅年纪大,睡眠少,早早地就会起床做早饭。
可是我来到厨房,灶台都是冰冷的。
我意识到一丝不安,急忙跑向师傅的房间,只见他躺在床上,胸口起伏着。
我急忙喊师傅,以为他病了。
他只是迷糊的答应了两下,然后又没了动静。
我急忙打电话给村里的医生和大师伯。
医生来了之后,对我和赶到的大师伯,摇了摇头,说年纪大了,器官都衰竭了,没办法。
天命难违,师傅真的就要死去了。
如同晴天霹雳,让我脑袋一片空白。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想过这天的到来,但是当真的来临时,还是让我感到无比的恐惧。
大师伯想要用太平道的符篆,看看能不能续命,可是我却制止了他。
楼观派讲究顺应天道,而师傅又是最虔诚的信奉者。
用符篆续命,他一定不会答应。
我想到了师姐,急忙给学校打了电话,大师伯也让大师兄他们去镇上守着,如果师姐回来,就马上开车送到道士湾。
整个青山镇,老一辈的人,全部来了,为这个道士湾的道士送行。
或许在年轻一辈的人看来,道士湾的道士,不过是迷信的代表。
但是在老一辈的人的心里,道士湾的道士,是青山镇的守护神。
傍晚的时候,师姐终于赶回来,扑在师傅床前哭。
我和大师伯,照料着道士湾的一切,也送走了送行的人。
等到晚上八点多的时候,师傅突然回光返照,醒了过来。
师姐喊我进去,只见师傅靠在师姐的怀里,看看师姐,又看看我,又看看走进来的大师伯。
他盯着我们,仿佛要将身边的几个亲人样子,永远留在脑海里,留在灵魂中。
他挥挥手,示意我过去,我跪在床前,他轻轻摸着我的头,说了一句:“好好做人。”
然后看了眼大师伯,说道:“替我照顾孩子们。”
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自己的女儿身上,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这最后一眼。
我知道他想的是什么。
哪个父亲最大的愿望,不是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呢?
渐渐的,师傅的呼吸越来越急促,突然,长吸了一口气,便再也没了声音。
带着对亲人无限的眷恋,楼观派守山的道士,回归天道了。
大师伯走过去,慢慢将师傅睁着的双眼,抚平遮住。
然后将旁边哭泣的师姐拉开,让她同我一起跪在地上。
再找来烧纸,盖住了师傅的脸庞。
这是我们当地规矩,后人为先人跪着送行。
第二天,道士湾举行了葬礼,几乎青山镇家家户户都来了道士湾,拥挤的人们,将师傅抬上了远处山顶,葬在祖师爷他们一起,共同看着道士湾,这最后的楼观派道观。
师姐在葬礼结束时,便回去了学校。
而大师伯,也劝我还俗回家,或者跟他去镇上的道观。
父母也想让我离开道士湾,毕竟我成了这里最后的一个人。
他们的提议,都被我拒绝了,我决定留在这里。
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诞生。
师傅的去世,表明楼观派隐居时代的结束。而我的留下,表达楼观派继续守卫山区的决心。
我在梦境和现实中穿梭,有时候,却真的有点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因为道士湾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成为道士湾最后的留守道士,最后的守山之人。
白天的时候,我看着孤零零的房间,想到师傅曾经的样子,感到格外孤独。
夜晚的时候,我便会喊出赵晓雪,两人坐在桂花树下,看着下面奔流不息的河流。
八月十五的时候,我没有回到宋湾,而是将桌子搬到桂花树下,摆了几碟小菜,取出师傅喝剩下的高粱酒,自酌自饮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