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乔纳森·希洛克团队共发现了28条巨蛇的遗骸,并且找到了三个头骨碎片,从而使得团队能够拼凑出一条完整巨蛇的遗骸。经过建模模拟后,这种史前巨蛇的尺寸可达42至45英尺,体重可达1.25吨。而且身体直径最大可达1米,比人类的手臂还长。
后来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巨蛇的研究论文,正式将巨蛇命名为“泰坦蟒”,模式种名为塞雷洪泰坦蟒。它在恐龙灭绝约500万年后的南美热带丛林中繁衍生息,并强势填补大规模巨型爬行动物死亡后食物链留下的真空。
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蛇,其实从化石推算来看,即使现存最长的网纹蟒、最重的森蚺和泰坦蟒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让科学家不解的是,为什么古新世时期(动物体型通常较小的情况下,会进化出如此巨大的泰坦蟒?
科学家研究后得出一个答案:泰坦蟒是地球“高烧”的产物——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PETM是科学家们从未能够完全解释的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全球变暖事件。
约在5600万年前,史诗级的气候异常,持续20000年向大气中大量注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飙升了5到8°C。从而导致赤道热死亡,热带温度可能已达到
38–40°C;热带地区的海面温度高达
35°C,海底温度比现在高
10°C;海洋酸化、永久冻土融化、森林大火肆虐......持续了17~20万年。
而导致此次地球持续20万年高烧的原因不是小行星撞击,而是北大西洋火山活动和格陵兰大陆边缘隆起,使得地球的碳循环出现极端变化。
【那地球升温跟泰坦蟒有什么关系呢?】
陈渊笑道,“众所周知,蛇、龟等爬行动物无法调节自己的温度,要依靠环境温度,因此它们被称为“变温动物”。如果环境很冷,它们就会行动迟缓。只有温暖的环境,它们才会活力十足。同时如果天气一直很热,变温动物的新陈代谢就会以最高效率运行——让它们能够将额外的能量用于长得更大和维持更大的身体。”
【既然已经灭绝踪迹了,人们又是怎么知道曾经存在过这样一条巨蛇。】
这是在偶然间,研究人员在对地球地壳的岩石层的勘探中,发现的一具大型的动物骨架,起初人们认为这是恐龙化石,直到后来它的全身被完整的挖掘,人们对它的骨架进行拼接才发现这是一条巨型的爬行类动物。
人们通过对这个化石的骨架进行测量,了解到这条爬行类动物的体长有12米之长,又通过对化石进行简单的DNA结果的检测,发现现代的蟒蛇和它的血缘极为相近,故而为其命名泰坦巨蟒。专家推测,泰坦巨蟒应该是和恐龙是同一时期的动物。
由于地球的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导致生态系统受到不可逆的损伤,泰坦巨蟒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供机体正常运转,又加上气温的降低,使泰坦巨蟒的后代无法正常的孵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泰坦巨蟒和恐龙一起消失在地球上,留给后来的人们无限的遐想。
不过说到底水友们还是对蟒蛇喜欢吃些什么最感到好奇。
全世界共有蟒蛇20种左右,足迹遍布全球各地的热带地区,因为蟒蛇同所以蛇一样,属于冷血动物,它们无法像恒温动物一样,可以随着环境气温的变化,调节身体的温度,热带地区的气温常年保持在25摄氏度上下左右,完全满足蟒蛇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蟒蛇如果长期生活在温度低于20摄氏度的地区时,机体的酶的活跃程度会下降,新陈代谢速率减慢。长此以往,会导致蟒蛇消化不良,不利于它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蟒蛇到了冬季就会冬眠的原因,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养精蓄锐,同时,蟒蛇属于体外生殖,20摄氏度有利于其幼仔的孵化,可以提高种群的数量。
为了维持身体的温度,蟒蛇常常在冬眠之后在露天的草丛中或者树上享受着阳光的照射。在人工养殖蟒蛇的时候,人们对温度的控制要严格把控,因为稍不留神,蟒蛇可能就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死亡,我国人工养殖最多的蟒蛇就是黄金蟒,这种蟒蛇较其他种类的来说,野性很弱,不具有攻击性。
因为蟒蛇的体型很大,所以每次进食都有食用它体重的百分之五十,这样才可以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我国的蟒蛇主要生活在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方的山体较多,生物资源丰富,为蟒蛇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陈渊看了看在他前方的那条蟒蛇,发现它身体的附近有一些动物的骨架出现存在。
那些骨架真的就只剩下骨架了,说起来陈渊也搞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
但有一点他是可以肯定的,反正是一些大型的食草类动物,
毕竟蟒蛇主要以鼠类、禽类为主要的猎物,当然也会食用体积较大的动物,比如野猪。众所周知,蟒蛇没有牙齿,那么它是怎样捕食猎物的呢?蟒蛇与其他体型较小的蛇类有所不同,蟒蛇说没有毒性的,它只能通过身体的缠绕是它们进行捕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