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光明提前回来,带来获得采矿证的消息,南阳总督府立刻开始准备,时间都不够用。
按照工程的进度,这是他刚乘船离开南洋,金矿就已经开始准备挖矿。
武总督也不怕这么做,没有拿到金矿的开采权,所做的一切都打水漂。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道:“我派你去京城,就是因为你办事稳重,我相信你一定会办下来采矿证。”
他没有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
为了争分夺秒,尽早获得金矿出产的黄金。
先上车后补票,这是常规操作。
地方主官没有这个冒险精神,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还怎么能快速升迁。
南洋总督府,真的没有获得采矿证。
他们先期的准备,也绝不会打水漂。
任何一个获得采矿权的公司,必须要为这些设施买单。
不与地方搞好关系,他们很难维持采矿工作。
王启元再次告辞离开,他在总督府各个衙门,办理好县衙搬迁的手续。
他立刻乘坐船回到县衙,动员全县官员,进行搬迁工作。
新县衙紧挨着金矿,这意味着前途无限,油水丰厚。
县衙所有官员齐心协力,快速完成搬迁工作。
………………………………
4336年(公元1639年),五月十五日。
王启元看着新县衙和外面人潮如织的景象,他露出了笑容。
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联排的砖瓦房。
这是河西村,之前民兵居住的地方。
新的县衙正在建设之中。
河西村的外面,已经铺好了一条水泥路。
河西村位于金矿和码头之间,是最佳的中转地方。
王启元走出县衙,他带着县中的官员,准备参加金矿的剪彩仪式。
金矿所有手续已经办妥,南洋总督府同税务局、银行这两个衙门交流好。
这座巨大的金矿,可以正式开采金矿。
他看着油光满面的吴正,河西村因为附近的金矿,这座小村庄迎来了巨大变化。
“吴村长,我看到外面的村民,已经把水田用土填上。
你们村从今以后,不准备种地了吗?”
吴正村庄激动的说道:“王大人,县衙搬迁到我们村,我们今后就是城里人。
哪有城里人,还继续种地的道理。
随着这座金矿的出现,围绕这座金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
很多工厂选择在河西村建厂,他们就近招工。
别说村里的青壮,哪怕是五十多岁的老头,都找到一个看大门的工作。
还有一些心是活络的人,他们准备做一些小生意。
现在干什么生意,那都比种地挣钱。
现在村中,已经没有人去种地。”
王启元只是例行询问,他知道随着县衙搬迁,河西村成为县中心。
这些耕地早晚都会被推平,变成居民的房屋和工厂。
他没想到,这件事不用官府的督促,百姓自己就因为利益,放弃种田。
他之前还担心,这些为了土地移民过来的流民,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田地。
他们思想转变得很快,利益真能打动人心。
王启元一行人乘坐马车,赶往金矿。
他们出门还晴空万里,走在半路上,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不断有雨点打到马车上。
马车在水泥路上快速行驶,不用担心下雨。
南洋这里的天气多变,进入到雨季之后,几乎每天都在下雨。
王启元和县衙主要官员,来到金矿。
他们穿着雨衣,走在暴雨之中。
南洋金矿总经理赵宝金,带人在金矿的门房中等待。
王启元来到金矿,赵宝金立刻派人,把王启元一行人迎到门房。
王启元作为地方官,要与金矿经常打交道,保持比较好的关系,今后工作能更轻松一些。
赵宝金和王启元寒暄几句。
王启元从中了解到,金矿吸纳了河西村的民兵。
鲁光明已经成为金矿护矿队的队长,负责金矿的安全工作。
他们正在热烈的聊天,就听到一阵阵马蹄声,从暴雨之中传来。
武弘义带着南洋总督府的官员,亲来给金矿剪彩。
在门房中的众人,立刻穿好雨衣,冒着大雨排队迎接。
武弘义穿着雨衣,他与站在暴雨之中的人们打招呼。
他大声说道:“咱们都穿着雨衣,站在暴雨之中也不舒服。
天气原因,我也没必要长篇大论。
我宣布南洋金矿正式开工。”
武弘义说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谁也不想在暴雨之中,听一两个小时的官腔。
武弘义接过师爷递过来的剪刀,直接剪断红绸。
南洋金矿鸣礼炮,矿工们正式开工,大量的金矿被矿车运出矿道。
武弘义赞许道:“炸药有利于开矿,这真是一座富矿,没想到先期的试生产,就能开采这么多金矿。”
在场众人,听着武弘义总督这么说,谁都没有反驳。
但他们心中都清楚,金矿早就暗中开采。
税务局的人也没有说话,只要金矿不隐瞒产量,按时缴纳税金,他们也不会深究。
赵宝金带着武弘义一行人,走到距离矿山不远的黄金冶炼厂。
他介绍道:“武总督,金矿开采出来的矿石,经过冶炼加工之后,变成一块块金砖。
我们直接用这些金砖,与银行交换金币。”
武弘义向赵宝金了解金矿的情况,他同时等待第一批金矿冶炼完。
液态的金水从炉中倒出来,很快就凝固,被塑形成一块块金砖。
工人用钢印,给金砖打上印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